目前分類:讀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51fvfoU3OrL._SS500_

英文版封面

 

看完《兄弟》之後,我不禁質疑:「我這輩子還會不會再遇到這種厚達近八百頁,長達快四十萬字,卻能讓我讀了再讀,甘心失眠仍不忍釋卷的小說?」

dick80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蔣勳

    出版社:聯合文學

    讀完日期︰ 五月 26, 2008



民國八零年代,是八年級的我用生命確切走過的一段,這是毋庸置疑的。不過如果探討生命在時間上留下的長度意義,如果生命認知的基礎是建立在對週遭一切的通識上,這個答案的必然性便也同時受到了考驗與質疑,這般,八零年代立即向後抽離了,形象朦朧了,我們心中的對於經歷的肯定也動搖了,我們根本不知道動員戡亂終止時的社會氣氛,不知道華航的名古屋墜機事件的始末,不知道威爾康西餐廳大火,不知道劉邦友血案,也沒有第一手得知當時驚動全台的人面吳郭魚消息,更甚之,我連九二一大地震時都還睡得鼾聲大作。佔去了我生命十個年頭的這些年間回憶起來竟是如此抓不著在時代上的施力點。

因此,在對整個時代的朦朧裡讀著這本《島嶼獨白》是非常獨特的閱讀經驗。那是一種猜謎似的閱讀,試圖將獨白化為共同意識的解碼。在各種意象交織下,一幅由熟稔與陌生的拼湊出的圖畫鋪攤眼前。西餐廳大火上擺渡的幽靈船、在上空橫亙過一個繁華城市的高架橋、權威與民主世代的接壤,這是我所知悉的八零年代:在經濟成長下橫陳的肉慾、操弄著族群意識與爭論著獨立建國的政客、竄起的中產者與他們怙恃著資本之下的作惡,這是我所驀生的八零年代。

不過陌生與熟悉其實不是那麼重要。聆聽著作者與這個島嶼的孤獨對話,彷彿是在閱歷著一紙被繚糾難解情感蘸滿的篇章,每個章句暈糊不清的邊緣,彷彿刊載著對一個凋零世代末路的悵惘,對各起崢嶸的新興城市的悒憤,對棋布在島嶼上忘卻角落的憐視,對煎熬者疲憊的肢體與靈魂的慰藉,對握權者與嗜權者欺瞞狡詐的抨擊。不管熟悉與否,不管陌生與否,我們都能從字裡行間散發出的氣息與各種蛛絲馬跡知道這確實是島嶼經歷過的一切,而這之所以清晰可辨,之所以獨一而二,不就是因為我們與它之間那牢不可斷的情感牽絆著的緣故嗎?

或許,獨白的緣故並不真是如作者所言:「我嘗試在島嶼上建立一種獨白的革命,拒絕溝通,拒絕妥協」。或許,刻意壓抑的音量、精心加密的字碼、故作恍惚的態度——對這燠熱的島嶼,並不是純粹為了釀出無人能解的祕語,亦不單單只是喃嚷著自言自語,而是,為了避免太過炙烈的情感在島上延燒萬里:太過不諱的控訴使整個島嶼驚動:太過誠實的描寫讓整群島民難以逼視。所以,回到最初的心性,回到原始的認知,回到純粹,回到表達,或許就回到了獨白。

dick80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Brother



這不禁令我再次喚醒余華《兄弟》一書中的所有角色共譜出的永恆存在與意義。在上部中,李光頭與宋鋼一家的在文革的亂流裡飄渡,雖苦,可這苦卻苦得有節、有志,苦出了李蘭的忠貞不貳,苦出了宋凡平百折不撓的愛,這對夫婦在最後雖不得相見,終止在車站的亂棒與毆打之下,但愛留下了,留在李玉蘭的烏絲裡,更銘印在李玉蘭的髮後,這才是真愛,真愛就是這麼的平凡與傷人,就像史蒂芬.金在《四季奇譚》裡寫下的一般:「多說無益,愛並非像有些混帳詩人所描述的那樣;愛有牙齒、會咬人,而這種傷口永遠也無法癒合,沒有任何言語可以使愛的傷口癒合,可笑的是,恰好相反,若是傷口乾了,言語文字也隨之枯死。」

台灣現在的狀況則是讓我不由志主的想到《兄弟》的下部,文革歇了,改革開放開始了,物質生活一日千里,思想的開放與躍進卻開始大剌剌的踐踏與蹂躪原本無愧無怍的愛,愛的真誠與可貴消退了,活生生的被現代社會太過刺激的聲光與縱慾掏空了,愛死在紙醉金迷的國度中,留下一具殘破的屍首與拋下節操的寡婦。

人類文化進展至今,看似日益開放的背後,卻諷刺的遮著肉慾的放縱與愛情的流逝這般令人不堪的真相。難道不是嗎?余華諷刺的寫到:「現在女人的光屁股不值錢了,揉一揉眼睛就會看到,打一個噴嚏就會撞上,走路拐個彎就會踩著。在過去可不是這樣,在過去那是金不換銀不換珠寶也不換的寶貝。」這段看似帶點抨擊過去封建觀念的文字在看完整本《兄弟》後格外令人玩味與發人深省。不管你接不接受,其實我們的情感有大半是建立在肉慾上的,就如《群》的作者法蘭克.薛慶所言:「即使我們叫做文化的東西,也是輸入在我們的基因內的。文化始於遠古時代,那時我們頭腦內就確定了方向。文化是生物學的,難道我們以為建造戰艦的是新的基因嗎?」既然如此,那在這禮壞樂崩的現代,張眼閉眼都是顛鸞倒鳳、四目接觸的都是傾國傾城,更談什麼山盟海誓、雙宿雙飛呢?你甚至連牽著的手向上延伸的那顆腦袋到底是想著誰都沒個準了!

寫了這麼多,只是想讓大家瞭解,愛情從本質上、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唯美與浪漫,尤其是在這個愛情可以被隨意操作與放大的年代。

我不禁想起蔣勳先生說過的:「愛有大喜與大悲,只有認清楚其中的大喜與大悲,才真正愛過。」你真正愛過嗎?

dick80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篇講完了對書的小小心得,接下來我想說說自己讀來最有心得的片段。

當主角一行人逐漸體會到,不知何時,人類的文明社會已成歷史名詞,身旁殘存理性的人屈指可數後,不得不強迫般的意識到最令人無法接受的事實︰自己和回憶中的人類社會是一體的依賴感早已蕩然無存,甚至如果多數代表著正義的話,主角他們早就是這個手機人社會中的敗類。這時,史蒂芬寫到︰「叛徒什麼時候才不算叛徒?等叛徒成為明顯多數時,叛徒就不算叛徒了。到了那時候,不是叛徒的人反而成了歹徒。」


這段話令我感觸良多。首先我得先提一下上了高中後在我的一些改變。老實說,國中的時候我和大部分的同學無異︰喜歡共同的明星、聽聽流行音樂、到假日固定時間打開電視看偶像劇,簡單的說,就是別人迷什麼,就非得跟上這股風潮似的。其實原因也說不太上來,感覺很像是某種集體潛意識催眠吧,你不跟著大眾的潮流走,你就被淘汰了,和別人聊天就是只能三句不離天氣;真要你說話時,卻總又是啞口的那一個。


或許本該是如此吧,每個人總有一段懵懵懂懂的時期。像是透過了色彩過於鮮豔的糖果紙向外看出這個世界對事物的看法總是太過主觀、一味被潮流牽著鼻子走、甚至無法忍受他人的評論。可是最重要的是︰你什麼時候要把華而不實的糖果紙撕下,鼓起勇氣接受充斥著這個世界的不實與過度包裝我的懵懂無知就是在高中時被猛然撕裂的。

其實這可能是我自作自受吧,如果你把被迫面對這個世界充滿批判的聲音算是種折磨的話。高一下時我開始接觸PTT,或許這種東西真的應該留到大學再接觸
,或許太早認清也不一定全然是有利無弊的。至少再看過檯面上的藝人一個一個被檢視過後,我發現除了得到對演藝圈的失望外,我某方面該有的東西也逐漸消匿了,可能是追星那種純粹的熱情和肯對偶像不斷付出的崇拜吧。

也是在這個時候,我發現我已經遠離了大眾的道標,開始走上一條人煙罕至的小徑了。


一個頗有個人想法的同學向我表達了這方面的意見。他說他討厭「
不入流」的東西,他討厭裝嗲聲賣臉蛋就能出道的人、他討厭像病毒般蔓延並逐漸侵蝕書店空間的爛網路言情小說……我是再同意不過了,但是我不得不承認,當這些我們認為不入流的東西佔據了大部分的市場、擄獲了大部分觀眾的目光時、更確切的說,當這些東西成為主流時,這時「不入流」的人是誰?

但是諷刺的是,這麼一來,我又回到了令人困窘的狀況︰被孤立遠離潮流的荒島上。不僅得不時忍受著一大堆無趣流行資訊的轟炸,還得忍受幾乎無人可訴看法的孤寂。但是我從來都不覺得錯在我身上,反過來,是大家都沒辦法看到真相,是整個音樂界沉淪了,是整個社會病了。但是有誰會裡這個在孤島上吼的聲嘶力竭的人?這個世界還是用自己的步調走著,或許世界的步伐是過於粗魯的,因為它太無情的把我們撞出可以與大眾找到共鳴的圈子。

這跟主角的遭遇是否有些相似呢?當錯誤佔了大多數的時候,當正義之聲被越來越嘈雜的噪音淹沒時,情勢就隨之改變了。你有勇氣接受自己走偏了主流這個事實嗎?有勇氣持續走下去嗎?有些人可能有,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大部分的人最終會累會倦,會想再次回到大眾溫暖的懷抱當中;會想卸下身上的防備,放棄抵抗。就像自願拿起手機接近耳朵的人;就像會哭喊著︰「用這種方式活下去不值得」的人。那我會嗎?我真的不知道,也不希望如此。


這個世界其實沒有所謂絕對的真理,人類所有道德規範和世俗觀念難道不也只是「相對」的正義嗎?即使是思考能力薄弱的殭屍佔了大多數的時候亦然,那仔細想想,這個社會上有批判能力的人多嗎?有多少人不是像
手機人一般終日只一味接受電視謀體的資訊而不加以思考呢?。當然,當我們種是習慣以多數決定世界時,少數人的權益一定是註定的犧牲品,不管決定出來的結果有多麼荒謬不經。

人類怎麼能確定被迫接受精神治療的人病了?國際怎麼能用多數的力量去打擊如北韓這種國家?他們真的錯了嗎,或許未必吧,是我們用世俗概念銬在這些人身上的枷鎖大大的寫著「錯誤」兩字罷了,哪一天我們能脫下枷鎖呢?

dick80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最近台灣出版社好像終於想通了似的,不斷推出史蒂芬.金的作品,例如遠流在6月出版的《綠色奇蹟》和皇冠的《手機》和《黑塔》,終於讓我從《黑暗之半》後的空窗期解脫了。目前只讀過《綠色奇蹟》和《手機》,兩本的翻譯質量都在水準之上,滿少有語意不順之處,是滿值得收藏的書。

回到主題,這本《手機》可能會被熟知史蒂芬風格的人奉為另一本典型充滿血漿與尖叫的史蒂芬.金恐怖作品,但對我而言,可能是我對他的小說不夠熟悉的原因,這本手機在我看來依舊精采萬分。老實說,這還可能是我看過最接近這個恐怖大師個人風格的作品了。

剛翻開書頁,史蒂芬就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寫作上的巧思,映入眼簾的是幾句冷靜至極的話,如︰「文明社會沿著一條血跡滑入它的第二次黑暗時代並不讓人吃驚……」,除了用來突顯後來一連串的混亂外,更令我吃驚的感覺是,這種幾乎不帶感情的寫法,看起來就像是歷史課本上一件件陳述一般,讓讀者下意識的體會到,後來的一切失序與血腥都是不可避免的,更是已成定局,是抹在在人類歷史上的
一道清晰血痕了。

用節奏明快來形容這部小說顯然是不夠的,確切的說應該是連給讀者喘息的時間都沒有,一切在一瞬間就發生了,縱使只淺讀了幾頁,整本小說營造出的氣氛也令人不忍離手半晌。作者一開始就花了不少筆墨在風和日麗的波士頓是如何化為人間煉獄的過程,鉅細靡遺的描繪細節果然是史蒂芬的專長,豐富且詳細的零碎片段,對於讀者在腦中營造出如電影般的畫面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這也難怪史蒂芬的小說會成為改編電影劇本的常客了。

作者在開頭的獻辭就向《活屍禁區》這部著名的殭屍片致敬,的確,這本書中也是充滿了活屍橫行的景象,但是
史蒂芬.金知道,用《活屍禁區》中什麼「地獄的空間不夠,於是活死人爬出地面吃人」這種敷衍搪塞的理由一定會讓讀者認為他是一個毫無新意的二流作家。於是他把苗頭轉到幾乎人手一隻的手機身上,不僅話題性十足,更令我懾服的是作者有提出殭屍片一向最貧弱的︰理由。作者結合了心理學理論和幾乎人人皆知的人腦特性,給了讀者一個完美的交代。雖然這裡由可能對於在心理學領域研究深厚的學者仍是有缺陷的,不過至少作者這個新穎的思考模式看的我是目瞪口呆,拍案叫絕。

其實用恐怖小說這一言以敝《手機》這本小說太過武斷,因為我覺得史蒂芬在恐怖這層包裝底下藏著許多他更想表達的理念,無論是對冷冰冰的科技取代了人與人純粹溝通之真善美的抗議;對親情鍥而不捨的描寫;自詡為已社會化的我們是否隱藏著屬於動物的基本定律;人類演化史的下一步是否正巧發生在二十一世紀,等等諸如此類看似無解的問題。這就是我為什麼喜歡他的書,不僅能享受閱讀過程的驚險刺激,又能得到值得深思的題材,何樂而不為

dick80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本書應該算是世界名著了吧,畢竟都拿了諾貝爾文學獎了,但是在台灣的知名度居然會小過《大逃殺》,這令我有點驚訝,可見仍有簡介一下的必要。以下可能有劇情洩漏,慎入。


《蒼蠅王》表面上描寫一群年紀約六至十二歲不等的英國男童,在核子戰爭的威脅下,飛機疏散時遭到擊落,被棄置在一個無人熱帶荒島上的故事。起先,男童們嘗試著繼續模仿成人的理性和民主建立起井然有序的社會組織。但在種種衝突和摩擦之下,罪惡在孩子們的體內升起,乃至抵銷、擊破所有理性的努力。整本書充滿複雜的象徵,在虛擬的時空,上演一場人性墮落、沉淪的悲劇。


作者高汀(William Golding)以寓言的手法將成人世界失去約束後的混亂縮影於紙上,讓人對天性有了新的觀點。

中國人自孔孟以來,即被從小到大不斷以閱讀經傳、習聖人之言式的填鴨灌輸了諸如「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或「人之初,性本善」等諸如此類對人性做出極度肯定的思想。但,事實可能比理論思想醜惡多了。這本小說徹底推翻了我舊有的看法和中國長久以來奉為亙古不變的真理。

諷刺但確切的,作者並沒有以心靈已被殘酷的現實社會混濁的成人作為描寫的對象,反之,他卻以心智尚未啟迪,可謂最純真、最未受到社會負面影響的一群—— 換言之,最保有人類靈魂深處「天性」的兒童,來表現出人類最黑暗野蠻、最不可理喻的失序場面。若非得追溯其原因,我想我們都不得不承認的確有個書中所謂的「野獸」蟄伏在你我心中,蟠踞在我們天生不完美的靈魂裂隙中,隨時等待著制度瓦解、約束破滅的那刻,爬出來摧毀我們的理性、使我們無視於道德的枷鎖,讓我們由萬物之靈退化成
——書中沒有思考能力的野人。

這本書使用象徵手法可謂爐火純青,這也是這部小說成功之處,巧妙的將整個社會縮影,躍然於紙上。如書中的主人公正好像徵了人性最基本的各種面向︰善性,理性和劣根性;抑或是被
賴甫(有些出版社翻成拉爾夫,實在是好聽多了)拾獲並用來召開集會的大海螺和可以用來生火的眼鏡也分別代表著維繫社會制度的民主和造就出科技的理性。但令人不禁感到心寒的是,當孩子們開始懷疑起島上是否棲息著怪獸時,大海螺頓時成了一個空殼;眼鏡被無情的擊碎;猜疑與晦暗迅速的摧毀了這群懵懂孩子的理智;恐懼與不安毫不留情的踐踏辛苦建立的法則;制度與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被毫不在意的拋在這座島上陰濕的角落。而最令人不勝唏噓的是︰島上從來都沒有怪獸,有的只是人心的脆弱無助而已。

在這場捍衛人類理性與良知的戰爭中,我們以為是文明人或者是任何一個人類該具備的一切事物,在一個沒有天敵的伊甸小島上
;在一群應該是天真無邪的孩童身上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殺戮、奪權、猜忌、專制,這些我們平常多半不願去看、去想的猛獸,瘋狂的如同吞噬整座山林的野火在島上蔓延而開,民主與理性蕩然無存,叫人怎能不對人性失望?

所以我每次看災難片都覺得很不合理,不管是外星侵略者、史前大恐龍、突變噁生物、瘋狂怪氣候,只要是可以讓人類世界陷入無政府狀況的,哪怕是只有二十四小時,就可以不用浪費精力破壞了,坐在旁邊等在看好戲就好了。

最後節錄一句書中我認為最有深度的話,雖然與本書無關,但是見解獨到,值得思考︰

「最偉大的思想最為單純。」

dick80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